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繡球之鄉”“繡”出增收團結新圖景_去九宮格交流中國網

新華社南寧8月28日電 題:“繡球之鄉”“繡”出增收團結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李歡

8月27日下午,在廣西百色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00后”姑娘梁煒瑩正在靖西市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的繡球工坊里制作繡球。她檢查了從本地“繡娘”那里回收來的繡球瓣,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絲線繡上花卉和圖案,動作細致老練。

8月27日,在廣西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的繡球工坊里,工作人員正在制作繡球。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在靖西,很多“繡娘”之前都在家里做繡球。舊州共享空間街500多戶人小樹屋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繡球。“聽長輩說,以前每逢農閑日子,滿街是坐在門口縫制繡球的人。街頭,盡是鮮艷的布條、綢帶和絲線。”舊州街黨支部書記趙斌說。

靖西市訪談位于廣西西南部,地處中越邊境,全市生活著漢、壯、苗、回、瑤、滿、侗、布依等11個民族,90%以上是壯族人口。這里因制作繡球而聞名,被譽為“繡球之鄉”。

如今,舊州街打造了充滿民族風情的民俗小鎮,山水相依,古道民居,各種顏色、大小不一的繡球點綴其中。民居前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繡球攤,民居的主人們大多埋頭繡著繡球,雙手在絲線間上下翻飛,不時回應著游客的問題。

靖西繡球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靖西壯族人民的定情物和吉祥物。如今,繡球已成為靖西特有的旅游紀念品,銷往全國并遠銷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泰國、越南等國家。

“我們不僅在銷售渠道上下足功夫,更注重在制作源頭上做文章。我們會根據年輕人的喜好,搭配國際流行的色系,再融合傳統圖案,這些新出的繡球很受年輕人喜愛。”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秀芬說。

近些年,靖西市致力于傳承發展壯族繡球制作技藝,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將舊州個人空間街建成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時租示范基地,形成了“舊州繡球一條街”。“通過文旅融合發展帶動群眾增收,今年1月到8月中旬,舊州接待游客數量超19萬人次,旅游收入285萬元,繡球真的‘繡’出了致富路。”新靖鎮黨委副書記張翠璧說。

“通過做繡球,我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暑假需求量大時九宮格單月就能掙五六千元。”當地“繡娘”馬桂驗說,現在做繡球不僅能增收,碰到游客來繡球工坊參觀時,自己還能作為老師傳授技法,很是自豪。

8月27日,在廣西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當地居民在制作繡球。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梁煒瑩是公司最年輕的“繡娘”,也是工齡最短的繡球制作者,她坦言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公司的繡球工坊除了上門向本地“繡娘”收購繡球外,還會組織繡球制作技藝培訓活動。“這10多年來,我們已經開展義務培訓2000多場,已培訓農村婦女2萬多人次,帶教學動20多個村屯500多名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王秀芬說。

繡球制作的培訓活動也進入到靖西康城社區的“老鄉家園”。“老鄉家園”是靖西規模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社區內有壯、漢、瑤、苗等9個民族的近2萬名搬遷群眾聚居。為幫助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收入”,靖西配套建設了幫扶產業園,并統籌資金450萬元扶持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與此同時,康城社區動員搬遷群眾參與到繡球制作中,以實現就近就業和居家靈活就業。

康城社區黨委副書記梁瓊伊介紹,目前在產業園內,配套有12個幫扶車間,其中繡球制作吸收了100多名社區群眾就地就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